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艺术世界 > 艺术资讯
摄影“蒙太奇”:MoMA“新摄影”系列展览《协奏曲》启幕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   编辑:刘纯   2021-03-29 10:13:43

两件或者多幅摄影作品如何进行交流?MoMA最新的摄影展《协奏曲——新摄影2020》(Companion Pieces)试图为我们解答疑惑。

展览选取八位艺术家,从2020年9月28日起每周上线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计划用八周时间陆续更新艺术家个人信息、作品图、个人简介等。展览英文名为“Companion Pieces”,companion意为伙伴、陪伴;pieces则是碎片、片段。从展览名,我们可以从中一窥策展思路:将碎片化摄影作品组合或“陪伴式”呈现。这种呈现或产生于组合式的零碎照片,来传达同一主题;或诞生于多样的印刷或组合方式中,产生独特的视觉节奏;另一些则服务于系列照片,诠释艺术家眼中的世界。

在展品介绍中,身体(body)、历史(history)、风景(landscape)等词语成为高频词。但表现形式不尽相同。无论是拼贴还是叠加,艺术家们将两个或多个看似不相关的元素组合呈现,试图引导观众进入不同的语境。观众可从中联想元素间的隐喻和指代——或与时间相关、或与政治历史相关、或与艺术家个人有关……

纽约视觉艺术家Maria Antelman的作品多为四肢、眼睛以及关节的大特写的组合,同时,她还会在作品中加入石头的照片。Maria Antelman认为:“身体与石头无异,都是一些工具。眼睛可以观看世界,同时也是他人观看自己的窗口。石头则是武器,象征着暴力……我的作品总是同时结合过去与现在,旧科技与未来科技……”。在此次展出的作品《镜子大厅》中,身体作为有机物与作为无机物的石头上下放置,将人体的工作机能与机械设备类比,二者作为一种使用工具,都是在各自的系统中工作,制造信息或传达信息,可见人体与机械之间建立了一种不可分的共存关系。

图二、《镜子大厅》,Maria Antelman, 2020

《镜子大厅》,Maria Antelman, 2020

不同于Maria Antelman的组合拼贴,摄影艺术家David Alekhuogie选择使用叠加的方式表达自我。他此次展出的作品源于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在你活动的社区里,记录下你影响的或者被你影响的风景。他自己也完成了这份作业。他带着一位黑人男性尸体的特写照片,走在洛杉矶的街头,将只能看清其衣服的相片钉在灯柱或者树上,然后再一次进行拍摄。这张照片与其他相片叠加后,只有部分色块可见,观众仅能模糊地感受那可能是一条低腰裤,而其正是多年来大众印象中黑人男性的象征。于是,艺术家在其中暗示的危机、欲望,甚至政治隐喻,在各种风景相片中看似被掩盖,实则是被一次次强调。重塑已有的照片是艺术家表达的途径,而人们的关系、黑人的处境、城市的记忆,乃至相关的历史与政治,才是David Alekhuogie要表达的主题。

图三、《Pull_Up g,o,r》,David Alekhuogie,2017

《Pull_Up g,o,r》,David Alekhuogie,2017

图四、从左至右《库卡蒙格牧场 34.1064° N, 117.5931° W. 》2018《回声公园 34.0782° N, 118.2606° W.》 2018《康普顿 33.8958° N, 118.2201° W. 2018》David Alekhuogie

从左至右: 《库卡蒙格牧场 34.1064° N, 117.5931° W. 》2018; 《回声公园 34.0782° N, 118.2606° W.》 2018; 《康普顿 33.8958° N, 118.2201° W. 2018》;David Alekhuogie

摄影师Zora J Murff以一个历史悠久的黑人社群为拍摄主体。通过社群的人们和周边的风景,艺术家全面地呈现这个社群是如何被种族政策和不公平塑造的。Sohrab Hura则展出了在两个地方拍摄的不同季节:在喀什米尔的冬季雪景和印度中部的夏季,他用不同地方的不同季节表达了美丽与冲突的二元性。在Dionne Lee的作品中,风景是避难所,也是创伤之所。她通过双重曝光、扫描等方式处理她找到的和她拍摄的照片,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模糊地带,在作品之间找到她自身与风景的关系。多窗口、多层叠加、多时空等不同的框架结构,将每一位艺术家的表意转化成具象的呈现。观众从呈现中揣测结构、联想隐喻,最后的理想终点便是艺术家的真实理念。无论观众是否能够完全领悟这些概念,整个过程也会像解谜一般,用感觉、直觉乃至情绪在片段的图像间“推理”出最终答案。结果并不重要,联想的过程已然带来喜悦。

图五、《无题》来自《百日盛夏的雀之歌》系列, Sohrab Hura,2013–ongoing

《无题》来自《百日盛夏的雀之歌》系列, Sohrab Hura,2013–ongoing

此次展览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呈现的视觉元素和连接元素时的方法的多样性,更强调了图像中“缺失的片段”的作用。正如艺术家Maria Antelman所言——她更关心缺失的部分。新的信息体系在作品中被建构,被隐藏的部分变得重要起来,它为什么缺失?它如何丢失?观看者被艺术家预留了这些问题,于是观看过程变得有趣起来,观众在尝试填补缺失部分的本能趋势下,“被迫地”在分开的碎片中找到其自身的连接。

图八、《自我陌生人》,Maria Antelman,2020

《自我陌生人》,Maria Antelman,2020

艺术家Iñaki Bonillas展出了“旁注”(Marginalia,2020)系列的八件作品,Marginalia原意指的是书页边缘的边注。艺术家从他的藏书[1]中取出图像的复制品再将其组成作品,并关注其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白色边缘,将之裁剪、拼接重新组成一幅图像,甚至成为作品的本体。艺术家本人曾言:“当我看着自己书架上的书时,会不禁想象页与页之间的对谈。”每张图片的先后顺序,随着读者翻页的动作而产生意义——多个图片在读者脑海中互动,或为因果,或为并列,图片与图片之间足以产生多种叙事关系。而原本无人在意的部分因为参差不齐而变得格外显眼。观者不是被内容吸引,而是整体地、放松地感受艺术家的“人生自画像”。在这些琐碎无内容的留白中,记忆与时间是否才能够被最大地保存与感知呢?在被我们忽视的白色边缘处,是否也有别样的宇宙呢?

图九、《旁注2》,Iñaki Bonillas,2019

图十、《旁注3》,Iñaki Bonillas,2019

《旁注3》,Iñaki Bonillas,2019

摄影艺术家Irina Rozovsky则用作品《奇迹中心》封存了自己的记忆,“与时间和视觉空间玩耍的邀请函”是她对作品的描述。艺术家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入在ebay[2]或者旧货店里淘来一些老旧的照片框。那些本无联系的、原本储存于手机或者云空间的数码信息,瞬间变得庄重起来,而被照片定格的时间同时也成为了非常特殊的时刻。当我们已经习惯用手机储存和查阅照片时,一个个复古而微小的相框仿佛电影胶片,仿佛又变回了旧时人们珍藏在夹克或钱包中的时光记忆,带我们重回往昔。

图十、《旁注3》,Iñaki Bonillas,2019

《无题》来自《奇迹中心》系列,Irina Rozovsky, 2019

生与死是Özlem Altın摄影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同时在采访中,她也表达了重生等概念,这似乎与她同样喜爱图像之间的空间有所呼应。她用颜料缝补这些零碎的摄影素材,以促使观看者自行幻想出发生在图像之间的“成长的故事”,诸如生存、重生和灭亡。

她将自己多年来收集的相片与自己的拍摄的照片混合,再涂上厚重的颜料,仅露出照片的一些局部画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稠密的颜料之下,她的作品“像是被道路连起来的小镇。人与动物的图片是她反复在作品中使用的,那是小镇的每一个小中心;粉色的如同薄纱一般的是小镇的路,像是血管,流动在每一张图片之间”[3],这些血管般的路引领着我们的视线从此岸到彼岸,从出生到死亡。

图十二、《地势 (关于时间,关于身体)》 (细节图),Özlem Altın,2019

《地势 (关于时间,关于身体)》 (细节图),Özlem Altın,2019

当人们更容易被具象的呈现所吸引时,上述艺术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从缺失之处入手,将“无”的部分摆在我们眼前。他们强调留白的作用与意义,并放大其在作品中的地位。从未重视的旁注、被人遗忘的旧相框和图像间的留白,这些平日难以注意的东西是艺术家们细腻观察力的体现,也带给观众对生活和记忆的全新体验。

MoMA从1980年开始推出“新摄影”系列展览,到2020年已有26届。《协奏曲——新摄影2020》也是该系列第一次线上展览。展览的主题早在疫情开始前便被提出,但因为疫情的持续,转而以线上的形式呈现。尽管如此,此次展出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展出的形式,而更强调摄影的物理性,例如Özlem Altın的作品可以被看作摄影和绘画的结合,Irina Rozovsky的《奇迹中心》被放置在相框之中。

疫情使得实体展览的意义不能充分展示,线上虚拟展览却凸显了图像呈现语境的重要性。摄影并非独立,它的上下文乃至缺少的部分都具有其重要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含了此次展览的“companion”之意——伙伴、陪伴。与此同时,在八位艺术家的镜头中,每一个被定格的瞬间都是独特的存在,但将之组合起来,辅以艺术家的诠释,成为一个全新的维度,给予观众幻想其间故事及感受艺术家创造氛围的最大空间。这是静态的蒙太奇,也是在孤岛中寻找依存关系。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没有比现在更能感受孤独的了。作为孤岛的我们正在共同经历怎样的事件?孤独中的人们又如何重新串联起生活中的小细节?冥冥之中生活是否已经产生了奇妙的羁绊,而我们一直未曾重视?此次展览或许给出了某种提示。

编译丨郑皖榕

责编丨杨钟慧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