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龙江旅游 > 地方人文
呼兰河畔的“巴黎圣母院”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于克勤   2021-04-01 13:54:02

黑龙江经济网记者魏巍

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青砖青瓦土木结构外墙,左右对称的五层钟楼,中间竖立着巨大的十字架。远远望去,既熟悉又陌生的古朴造型,俨然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缩微翻版。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作“东方巴黎圣母院”的哈尔滨市呼兰区圣母圣心教堂。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提到,她的闺蜜因为不想给人当小妾,便来到教堂,当起了修女。书里提到的教堂,就是呼兰的这座天主教堂。

据《呼兰县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法国神父进入呼兰,开始租赁民房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法国传教士戴治逵在城内东大街修建天主教堂,建筑为哥特式风格,其中所有的门、窗都用青砖砌成圆形,并配以各种花饰。教堂主体建筑两座塔楼中央顶端处有围柱,并镶嵌着红铜制的十字架。由于当时主持修建教堂的是法国人,这也难怪呼兰天主教堂与巴黎圣母院为何如此相像了。

呼兰天主教堂修建前后,发生了很多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清末震惊中外的“呼兰教案”。光绪四年(1878年),教民陶有德与旗人乌成宁阿发生财产纠纷,法国传教士纳依尔然率教民前往城守尉衙门闹事,将城守尉惠安痛打。军民百姓闻讯赶来,将纳依尔然等闹事者捆绑起来。惠安为防止事态扩大,将纳依尔然等人释放。但纳依尔然不依不饶,歪曲事实,上呈法国驻华公使,照会清政府总理衙门。结果惠安被连降三级,黑龙江将军丰绅也受到革职留用处分。惠安因为无法忍受这种耻辱,投呼兰河自尽。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光绪八年(1882年),法国传教士贡罗斯在呼兰通过当地人偷买民地,建立教堂。呼兰副都统衙门判定为非法,将合约注销,土地由原主赎回。但贡罗斯不服,引发民愤,兵民二三百人前往贡罗斯住所交涉,贡罗斯当场开枪打死呼兰副都统衙门官员来仓,反诬旗兵滋事。清政府在法国使馆压力下,将贡罗斯交由法方处理,并惩治有关“肇事者”,将领崔富森阿被拘留两个月,甲兵依凌山等九人各鞭责四十,并向法国传教士赔款白银3000两。

时光流转,梦回百年,高耸神秘的尖塔、斑斑驳驳的青砖青瓦仿佛都在诉说着当年的沧桑往事。步入教堂内部,宽阔明亮的穹窿大厅,两排高大的白色明柱整齐划一,有木质楼梯直通楼顶。

教堂的神父鲍广金告诉记者,呼兰天主教堂的造型非常奇特。按照天主教会的惯例,普通神父常驻的教堂只能是单钟塔,只有主教级别的神父才配享双钟塔,而地处偏远的呼兰天主教堂竟然也是双钟塔,不能不令人称奇。他说,这座百年老教堂可深挖细挖的历史内涵很多,教堂建筑结构中的青砖对缝造型和保存至今的教堂侧门,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

“文革”时期,一些造反学生将天主教堂东西两座塔楼的顶尖和中间钟楼顶尖扒掉,又将铜十字架砸毁,铜钟也被摘走遗弃。后来,教堂曾长期被学校占用,被当成了仓库。直至2002年,原呼兰县政府把教堂归还给教会,由哈尔滨市广大信徒捐款120多万元,对天主教堂进行重新修缮。

陪同记者的时任呼兰区群众艺术馆书记张辉回忆,他1983年第一次进入老教堂内厅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景象,他清楚地记得在角落里摆放着一台破旧的老钢琴。当时的教堂是呼兰五中的仓库,到处堆放着损坏的桌椅、杂物和一些锅碗瓢盆,后来学校的一位老师没有房子住,干脆全家搬进了教堂里。

他说,听很多老辈人讲,早些年每天都能听到教堂的钟声,钟楼上的大钟每天早晚各敲响一次,钟声响彻呼兰全城。

经过多次修缮,教堂和旁边巴洛克风格的神父楼前被改建成一片宽阔的广场。如今,和萧红故居一样,圣母圣心教堂已经成为游客到呼兰必去的一处历史文化景观,并成为呼兰区地标性的建筑。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