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龙江旅游 > 地方人文
哈尔滨犹太新会堂背后的故事
哈尔滨,两万犹太人的“诺亚方舟”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于克勤   2021-04-02 10:45:00

黑龙江经济网记者魏巍

历史上曾经有两万多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

——美国前国务卿、德裔犹太人亨利·基辛格

走进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古朴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空间,巨大的双圆心穹顶和长长的柱廊、开阔的大厅,都是典型的犹太建筑风格,会堂二楼悬挂着一幅巨大的照片,是众多犹太绅士在一个富丽堂皇的会场里举行隆重宴会的合影。老照片、老场景、老建筑,好像穿越了时空,与百年前的哈尔滨不期而遇。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哈尔滨的犹太侨民就已经达到两万多人,从1894年第一位俄籍犹太人移居哈尔滨,到1985年最后一位犹太人在哈尔滨辞世,犹太人在哈尔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他们与哈尔滨人民友好相处,自由地从事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活动,这个一直饱受欺凌与压迫的民族历尽艰辛,终于寻找到了一块没有歧视、没有迫害的乐土,在哈尔滨这条“诺亚方舟”上舒适地生活与发展,同时也对当时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经济文化的崛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末,由于欧洲国家反犹浪潮不断升温,大批犹太人被迫向世界其他地区流散,许多人去了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也有一些人来到我国海拉尔、满洲里、齐齐哈尔等地,后来逐渐向哈尔滨聚集。中东铁路开工建设后,一批侨居在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犹太商人相继来到哈尔滨,起初为筑路工人提供生活服务,后来逐渐从事各种商业活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大批富有的犹太人蜂拥而至,这些犹太侨民凭借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和冒险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商业奇迹,为哈尔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1年,犹太人在斜纹街(现在的经纬街)修建了犹太新会堂,可容纳800人同时做礼拜。另外还开办了犹太人宗教公会,建立了医院、学校、图书馆、银行、企业,还成立了犹太人妇女慈善会、修建了犹太免费食堂和犹太养老院等慈善机构,帮助在哈尔滨的贫困犹太人。他们还办报纸、做出版,传播犹太文化,在现道里区通江街一带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社区体系。

哈尔滨犹太人开办的著名工商企业包括:波兰裔犹太人创办的老巴夺烟草公司、1908年创办的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厂阿什河糖厂、后来哈尔滨双合盛面粉厂的前身“地烈金制粉厂”,以及在当时的广告中声称“拥有最豪华的舞厅餐厅,最现代最舒适客房”的马迭尔宾馆,还有以经营俄式大菜闻名的华梅西餐厅的前身马尔斯西餐厅等。

犹太人还相继建立了一批中小学和各类专门学校,如商业会计学校、钢琴声乐学校、音乐艺术学校、小提琴学校等,为犹太社区和哈尔滨市培养了一批商业、音乐人才。犹太侨民还经常举办音乐会,为西洋音乐尤其是管弦乐在哈尔滨的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的哈尔滨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交响乐团,由于有一批犹太音乐大师的加盟,使该乐团与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并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两大交响乐团,今天的哈尔滨之所以拥有世界“音乐之城”的美誉,百年前的犹太侨民功不可没。

著名犹太国际记者爱泼斯坦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大约两万多名犹太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在中国人当中从来没有遭遇到别的国家那种反犹主义,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让他们感受到反犹的暴力和痛苦。所以原来在哈尔滨生活过的犹太人,无论他们走到了地球上的哪个角落,都自称是哈尔滨人。”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