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龙江体育 > 智慧乡村
四新村:无名小村跃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来源:龙头新闻   编辑:于克勤   2021-06-21 09:59:12

龙头新闻讯(记者吴利红 见习记者菅月)初夏的七台河花红柳绿,采访车从市区沿着蜿蜒平坦的国道、省道、乡道,开往21公里外的四新村,沿路绿树摇曳,鲜花盛开。快到四新村时,通过婆娑的树林,远远能看到村里蓝色、红色的屋顶,黄墙和白墙,还有波光粼粼的湖水……  

四新村曾经是只有四五户人家的无名小村子,经过几代村民的努力,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

跨越60载 从破旧泥草房到温暖砖房

今年81岁的朱崇善,在自家院子里悠闲地溜达着,朱家的房子是二层楼房,平时就老两口居住,非常舒适。操着江苏口音的朱崇善告诉记者,1961年他到四新村,住过四面漏风的草房、泥草房、泥砖混合的房子,如今住上敞亮的楼房,他心里很舒坦。

朱崇善不满20岁就托家带口来到七台河,最后落脚在四新村。“那个时候,无名小村只有四五户人家,之后才叫四新村。”朱崇善刚到这个村子时,农户家住的都是茅草房,比地窖子强不到哪里去。屋外下大雪,屋里下小雪,冬天四面漏风,遇到“大烟炮”的天气,晚上都穿棉袄棉裤睡觉,南方长大的朱崇善对黑龙江冬天的寒冷记忆犹新。

四新村一角

朱崇善说,种地收入不多,还要靠砍伐树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67年成立四新大队,是四新村的前身,有了四新小学,虽然校舍有些简陋,村里的孩子们可以就近读书了。

1972年,朱崇善当了四新大队的村书记。“我任村书记的时候,领着村民们搞经济建设。”当了12年村支部书记的朱崇善,至今觉得当年的决策是对的。

1973年,村里成立了四新煤矿,有了农用机车、生产用的推土机,大队之间,能用电话联系。1979年到1981年期间,村民开始陆续种植水稻,有了砖厂,购买了八辆东风汽车,实现了煤矿自产自运,村民日子逐渐好起来了。

1976年,当兵回来的村民杨茂连说,村民们逐步告别了原来的泥草房,开始盖砖房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的土坯房彻底消失。如今,农民住的房子质量越来越好了,有的村民家盖起了楼房。

17岁时卢玉发到村子里,从此一直生活至今。成人之后,住的房子虽比父母住的土房好一些,但还是冬冷夏热。“与现在住在冬天烧暖气的敞亮砖房里是没法比的。”卢玉发说。

2009年,31户特困户告别危房住新房。村民张岩因为眼疾不能干重活,享受低保待遇。曾经住的房子不保暖了,去年村里出钱给新建了大砖房。张岩在新房子里开了个食杂店。张岩说,房子越住越好,生活越过越有滋味。

2019年,四新村对村容村貌进行全方位改造,拆除了农民家的旧苞米楼子和破旧栅栏,换上了崭新的铁栅栏;农民的屋顶上换了颜色新鲜的彩钢,粉刷了墙体;昔日的臭水沟渠,改造成了小桥流水;蝇虫乱飞的垃圾点,改建成了景观带;新修的四新广场和农村公园,如今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昔日坑洼村路如今变成美丽“公园路”

平坦的村路

走在四新村的村路上,干净平整,来往的车辆平稳地通过。路两侧的绿植散发着昂昂生机。公交车在指定站点停靠等候乘客。村民们说,原来村路难行,是“晴天一身灰,雨天半脚泥”,村路上有的地方坑洼大、积水多,都成鸭鹅洗澡的水池了。

四新村是1988年通的客车,1988年之前,村民们要挤在谁家进城的四轮车上,来回一趟被颠得浑身肉疼。路面基本都是用煤矸石铺的,拉煤大车行驶在这样的路面上,加重了其破损。屯与屯之间的路也以砂石路为主,下雨天经常有车辆被陷到里面。

村屯之间的连接公路

50岁的杨国锋是七台河市汽车公司的司机,有几十年的驾龄。谈起刚去四新村时,他说,现在想想那路,都有些头疼。“起初,公交车到村里是一天一个班次,村子离市里虽然只有20多公里的路程,但来回四五个小时。”杨国峰说,下雨、下雪天就更不好说多长时间了。由于车次少车况本身也不好,车上拉什么东西的都有,人货混杂拥挤不堪。

四新村一位70多岁的村民说,春播前后,早上坐公交车去市里买种子化肥、抓鸡雏的、猪仔的,晚上都要挤这趟车回来,挤不上这趟车,就没有别的车了。“有时候人从车门上不来,就得从车窗上跳进来。”这位村民说。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七台河市开始对农村公路进行全面建设,方便农民出行需求。

2008年七台河市完成71条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所有乡(镇)、建制村铺通四级以上的高等级路面,通畅率达100%。城乡一体化客运体系已初步形成。“去四新村公交车车次不断增加。”杨国锋说,车上不太拥挤了,跳窗上车的情况已经没有了。

2008年以来,村支部书记朱孔满为修建村里公路先后争取到各级政府投入资金195万元,对村内路面进行硬化、拓宽,村公路两侧栽种25万株榆叶梅、海棠等花卉、绿植。随着路况的改善,通村公交车的车次增多了,现在到四新村的公交车是一小时一趟车,乘车时间只需35分钟。村民们一早坐公交车去市里办事,中午就能回来。

昔日破旧的砂石村路成为历史,屯与屯之间蜿蜒相连的路平展没有了颠簸,曾经让鸭鹅都能在路中间洗澡的坑洼村路变成了村民雨后能穿着拖鞋逛公园的坦途。

近年来,四新村先后获得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国美丽休闲农村等荣誉称号。

村景美环境优棚果鲜 引客八方来

6月初夏的阳光照在四新村百余栋温室大棚里,棚里的葡萄秧苗、瓜苗长势喜人,满脸流着汗水的村民们在棚里忙着剪枝浇水,神情透着一种淡定的幸福感。

曾经守着依山傍水、四面环山、景色宜人的地里位置,四新村里挣钱的路径很少,收入“冒尖”户少,村民收入普遍不高。

面对没本钱、视野窄、思想旧、不敢试的障碍,朱孔满抢抓七台河市里棚室政策,成立了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葡萄、甜香瓜、木耳等特色农产品。

在温室大棚里正忙着的卢玉发说,自己家原来种地不够,又包地种了玉米和黄豆,年收入也就在两万元左右,仅仅够维持家里生活,还累得够呛。“现在这4栋葡萄大棚,一年纯收入就在10万元,这在以前敢都不敢想啊。”卢玉发说。

合作社从市区聘请技术人员,对大棚蔬菜选种、育苗、防病等工作实行统一安排部署,严把各个环节的质量,打造出了“四新”品牌。20栋香瓜、近百栋夏黑、茉莉香葡萄等棚室产品名声鹤起。多层次的立体式挣钱路径打开:利用半山区地里优势,引进吊袋木耳栽培技术。村里农家笨养的鸡鸭鹅年出栏5万只,菜园革命让400户村民年增收80万元,赵刚的世荣鹿场饲养梅花鹿上千只,王德武在建兴屯发展二代野猪养殖,上千头野猪满山岗,拱开大市场……2009年靠香瓜收入10万元的赵桂芳算是村里大户,到近年木耳种植户李玉芹给孩子在青岛买房已不算稀奇了,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

村里悠闲的老人们

近两年,朱孔满和村委会按照市里确定的把四新村改造成田园慢生活休闲带的定位,发展乡村旅游。借助四新村水库,建设水上乐园,为游客提供湖观光、湖餐饮、湖民宿等旅游项目,与果蔬产业园相互呼应,棚室采摘和品尝美食成为游客们到四新村的“上下半场”。乘势引导村民开发农家乐、度假村,发展民宿,利用水库边闲置空房和闲置地打造饮食一条街、网红一条街,村里有六家餐饮和民宿正在发展中。

村民们说,如今四新村夏有生态游,秋可赏五华山,冬有冰雪嘉年华活动,春有采摘游,平时赏景游湖的市民也不少,真正成为远近闻的旅游休闲村了。“我经常给安徽老家人发村里发展的视频,他们都很羡慕我在美丽的四新村的生活。”老家在安徽的村民谢运邦说。

2019年每栋温室大棚每年多产出效益2000元。2020年村集体收入35万元,人均纯收入1.6万元,村民及村集体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四新村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村旅游资源,建集体康养中心、冬季温室大棚,壮大民宿,打造冰雪旅游,让充满魅力的四新村吸引更多的八方游人商贾。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