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龙江新闻
养殖实现零排放 秸秆资源肥田化 产品绿色有机化
青云小镇 这就是“原生态”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一男   2022-11-22 10:09:31

刘洪贵介绍生猪养殖。

垫料生物肥还田。

□本报记者 莫丽萍

你见过零污染零排放的猪舍吗?你吃过“猪菜同生”的蔬菜吗?你尝过通过益生菌锁鲜的森林食品吗?

日前,记者来到哈尔滨亚布力青云小镇,在东北农业大学与龙江森工集团共建的三产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内,感受我省生物经济发展的蓬勃脉搏。

通过校企共建,亚布力林业局有限公司创立了“生物科技引领、资源循环利用、三产有机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养殖零排放、秸秆资源肥田化、产品绿色有机化,对秸秆利用、养殖治污、食品安全、黑土地养护、厕所革命等问题,提供了系统化解决方案,开辟了我省生物经济超车“新赛道”。

零污染零排放:

求生态猪的“幸福指数”

在东北农业大学“亚布力生猪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刘洪贵的带领下,记者来到示范基地的阳光大棚猪舍。

摇身一变成“大白”,经过一番喷雾消毒后,才被“允许”进入。只见公猪、空怀(妊娠)母猪、哺乳母猪、仔猪、育肥猪等多种类型的猪舍内,一群群大耳翘尾、憨态可掬的生猪,左顾右盼,或闲行滚卧,或打闹嬉戏,一副悠闲、健康、幸福状。

令人奇怪的是,成百上千头的大型猪舍内,竟丝毫没有猪排泄物的臭味,一年四季恒温保持在16摄氏度~18摄氏度。为何会如此?刘洪贵指着猪趴着的垫料说:“这是通过厚垫料生态福利养殖工艺打造的猪舍。”

原来,垫料是由微生物菌剂与秸秆等有机质做成的,利用微生物的分解功能,降解并消化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尿,从而实现零污染零排放。

“这种模式还满足了猪拱地行为的表达,提高了猪的福利与健康水平。”刘洪贵说,仅秸秆垫料化即可实现5头猪消耗1亩地玉米秸秆,垫料还可变成最优质的微生物有机肥还田,对黑土地也可起到养护作用。

记者发现,猪舍的内墙壁也是由秸秆做的。刘洪贵解释道:“秸秆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垫料在降解过程中也会产生热量,猪舍内可智能化测温、控温,从而达到适宜生猪生长的恒温环境。”

“这种养殖模式,成本低,效益高。”刘洪贵算了一笔账:新型阳光大棚建设成本比传统规模养殖猪舍节省50%~60%,人工清污成本降低90%,节水80%,饲料成本降低15%,抗生素等预防药物费用节省40%,出栏日期提前10天~15天。因此,利润增加2倍~3倍。

种养循环产业链:

颠覆传统种养产业模式

在示范基地的引领下,该公司生态养殖规模持续扩大。

目前,规划了15个场所各1万头生猪规模育肥基地;职工成立了17家合作社;市场资本新建5处生猪养殖基地;15个林场(所)改造猪舍4500平方米,新建10900平方米,存栏1万头。

在该公司的国光养殖基地,记者看到,一排排养猪大棚矗立在眼前。

“共8栋猪舍,面积达4600平方米。”该基地技术员孟凡建告诉记者:“全部采用厚垫料福利养殖技术,与传统方式相比,一头猪可节约成本150元左右。”

去年,国光养殖基地引进仔猪1800头,节约27万元左右;今年又扩大规模,引进2030头仔猪,预计年底出栏后,可节约成本30多万元。

养殖户邹德军也租了一块地,投入20多万建设了阳光大棚,养殖300多头猪。他告诉记者:“这些生猪出栏后,按照市场价,可赚10多万元。”

“这种养殖技术,提升了猪肉品质。”刘洪贵边检查生猪的状况边对记者说:“无药残、无抗生素、无激素残留的养殖方式,使猪肉富含亚麻酸、亚油酸、维生素E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记者看到,示范基地不仅有猪舍,还有鸡舍。该公司青云新区副主任张雪久告诉记者:“公司创新多品种厚垫料福利养殖实践,由养猪扩展到牛、羊、鸡、鸭、鹅等。”

在“猪菜同生”的阳光大棚内,微生物、植物、动物,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生物链。通过蔬菜与猪二氧化碳、氧气的互呼互吸,以及微生物降解空气中的氨气与硫化氢气体,使空气清新自然无异味。

在3000平方米的“生物技术森林菜园”内,还种植了大辣椒、秋葵等13个蔬菜品种。“种植过程全部施用厚垫料生物有机肥,产品绿色有机化。”张雪久说。

种养闭合的循环产业链,颠覆了传统种养产业发展模式。

生物科技:

三产融合发展核心推动力

在示范基地的一级生物发酵中心,记者看到,一排排银色锃亮的发酵罐,整齐地排列着。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利用大豆加工的副产品和废弃物发酵扩繁,分级转化成5类有益微生物发酵液,分别应用于食品、饲料、肥料、环保、养殖等领域。”

这些菌液制剂,都是该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研发,实现了本土采集、本地培养、属地应用。益生菌生物科技,已成为该公司产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记者在展览区还看到经初、精、深加工的米面油、汤粥、煮粉类等森林食品。这些都是运用益生菌提鲜、锁鲜、保鲜技术,代替化学合成无机物添加而制成的,目前已形成9大类100种产品,申请发明专利50项,通过有机认证40种。

“公司还创新羊肚菌基地栽培实践,亩产鲜菌达到1500斤,产值15万元,将推动食用菌产业升级换代。”张雪久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

2017年,该公司开始探索生物经济三产融合循环发展产业模式,目前已构建一产生态种养循环闭环;二产森林食品精深加工;三产森林食品进社区、社区反哺森林旅游康养大健康平台形成,森林农业、森林食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运行5年来,示范基地年出栏商品猪3000头,消耗600亩地玉米秸秆,分解猪粪尿1650吨,还田有机肥5000吨(湿度65%),年接待游客5万人。

生物经济“亚布力”模式,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原生态的生活画卷,不断“扩圈”……

本报记者 蒋国红摄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