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网讯(鞠春艳 马驰 记者马朝林)碧水蓝天下,青青山野间,宁静的湖面上呈现出一派“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生动画面……在松岭林业局古源林场施业区内的飞龙山景区,人们首先会看到零公里检查站值班员利用附近通河湖泊养殖的大鹅,再继续驱车前行,还会找到利用无污染蜜源生产的百花蜜,养殖点为游客当面摇蜜、现场品尝,确保纯天然、无添加。
在全区及集团上下同心协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地的热潮中,松岭林业局古源林场党总支带领放下斧头锯的林业职工,重新审视可以依托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向,打造的飞龙山景区实现了“一点突破”,在生态旅游的带动下,大鹅养殖、干菜经济、盆栽榆黄蘑、灵芝种养等小型产业项目也渐成“众星捧月”之势,林场的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摸清家底,明确思路探富路
2020年以来,古源林场带领职工群众奔赴致富路,为了准确掌握林场施业区内适宜于发展自营经济的地域和资源底数,林场组织资源、营林部门的人员进行调查,大家的汗水一次次湿透前胸后背,足迹踏遍每一个林班沟系,对现有林药及山野产品乃至蜜源植物等都进行详细摸底,设立台账,建立资源基本信息表。这些苦功,为有针对性地发展自营经济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摸清底数是在做资源上的准备, 那么重视宣传则是做足了精神层面的准备。古源林场各部门主动联系配合宣传平台,通过微信群、抖音、美篇等多媒体广泛宣传林场发展自营经济的优势,林场的张永革、王振祥等自营经济典型业户,在场里人人耳熟能详,他们的成功经验始终激励鼓舞着职工群众自营经济队伍的高昂士气。
通过各项政策扶持和多种形式上的引导、宣传,古源林场的职工群众思想观念逐步更新,计划经济时代的僵化思维和等靠要思想得到有效改善,人人想致富、人人找项目、人人要发展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借时借势,林场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为林场探寻发展之路。
为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林场领导带领有种养殖基础和意向的职工专程去吉林省白山市靖宇县考察;为学习旅游景区管理先进经验,林场领导专程前往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及阿里河和达尔滨湖等著名景点参观学习。
在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的基础上,林场党总支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因地制宜提出了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带动,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依托,融合特色种养植、娱乐餐饮为一体“一点突破,众星捧月”的总体发展思路。
“众星捧月”中的“明月”,指的是飞龙山生态旅游业。飞龙山距离古源林场场部17公里,因高低错落的石林宛如苍劲的巨龙即将一飞冲天而得名,景区里有上百幅形象生动的远古岩画和浩瀚的兴安杜鹃花海。
飞龙山景区自2018年开发以来,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状态,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林场集中力量逐年推进景区建设,去年以来积极争取林业局支持,修整了飞龙山栈道,新建了观景平台,完成了“飞龙吐水对地祈福”“林间穿越”“岩画探秘”等特色景点,在部分林间空地补种了观赏花卉,特别是接通了移动网络,使景区人气儿倍增。
景区建设一手靠硬件,一手靠软件。古源林场在旅游季节主动联系文体旅游部门,与松岭区政府合作,重点打造“相约飞龙山·探秘杜鹃谷”旅游文化节,举办“喜迎毕业季”、“飞龙山夏日徒步行”等一系列旅游观光活动。还借鉴其他旅游景区的成功经验,增设了射箭、射击、林间蹦蹦床等体验项目,邀请网红来现场助力,增加景区的影响力。
今年以来,飞龙山景区吸引游客4000多名,门票收入突破17万元,带动林场旅游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产业融合,实现补链更强链
在旅游产业具备驱动力量之后,古源林场又在飞龙山与林场之间打造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星光”产业点。通过不懈努力,林场的特色餐饮服务、种养殖及娱乐加工等小型产业从无到有逐渐兴起,职工参与度不断提高,形成了环绕在飞龙山生态旅游业周围的产业链条。
除了“活水养大鹅,洁白赛天鹅”的特色产业和浓度达到42波美度的无污染蜜源百花蜜,古源林场还积极开发绿色食品,满足健康饮食需要。林场成立的“翠园”林家乐,推出了“古源铁锅炖大鹅”、干炒溜达鸡、酱焖柳根鱼、野菜丸子、土豆干炖排骨等以森林食材为主的特色美食,受到游客欢迎。
林场号召党员群众利用闲置的土地种植“八月绿”油豆角、“土研二号”高品质马铃薯等蔬菜,在给“翠园”林家乐和职工食堂提供绿色无污染蔬菜的同时,还生产土豆干、茄子干、干豆角丝等干菜系列产品。由于产品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林场生产的干菜已经顺利完成SC认证,为全面走向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林场转型初期,大批生产一线职工没有得到安置,林场党总支班子成员研究后,交给老党员张永革一项重任,让他发挥党员和劳动模范的作用,带头种植三栋大棚的赤灵芝。为了支持张永革创业,林场出动机械设备,把废弃的贮木场场地平整好后交给他无偿使用,并且帮他把300米外的井水引到栽培场地。张永革带领职工在赤灵芝养殖产业中逐步积累经验,工艺日益成熟,今年预计可产灵芝孢子粉240斤,干灵芝1200斤,预计产值35万元。
赤灵芝养殖尝试成功后,林场领导又带着张永革去靖宇县学习考察,开始试种榆黄蘑和榛蘑,为其他职工群众探索新的致富门路。榆黄蘑菌包养殖操作简单,投资1元平均获益2.9元。考察结束后,林场发动职工立即开始试种。今年二月份春节前夕,张永革养殖的榆黄蘑率先收获,林场试种的800个榆黄蘑菌包相继长出一簇簇嫩黄的小雨伞,不久就连接成片片祥云。
好食材要吃出好味道,经过在职工食堂试验榆黄蘑的各种食用方法,最后职工们一致认为嫩蘑菇炒肉和榆黄蘑水饺最为鲜美,“一口能咬出整个春天的味道”。物以稀为贵,大兴安岭冬季缺少新鲜菌种,而且又正当新春佳节,人们都想尝尝鲜,试种出产的200斤榆黄蘑卖出了每斤18元的高价。这次收益虽然不多,但因为是一件具有引领意义的新鲜事物,而得到省级及国家级主流网站及集团公众号的关注,相继进行了报道。
今年开春,古源林场又扩大榆黄蘑养殖规模,从种植一个房间升级成一栋塑料大棚。在精心培育下,目前日均产量30斤,累计已生产鲜品900斤,干品10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产业没有基本投入,想无本生利难于登天。林场投入3万元购买了干菜加工、烘干设备,职工们一起动手改建了一处产品加工车间和一处产品展厅,为更好地发展产业创造优良环境。
长短有期,紧盯前景奔“钱”景
对于今后的发展,林场党总支班子成员和职工群众形成共识,一致认为要确定长期和短期两类主营项目,重点推进。
长期项目是继续加大对飞龙山景区升级改造和宣传推介,飞龙山春季有万亩杜鹃花海,秋季有五花山层林尽染,冬季有银装素裹、山舞银蛇的壮丽景观,是婚纱摄影不可多得的好去处,有待于深入开发新的观光项目,吸引更多人前来。
短期项目包括做大干菜产业和进一步推进隐茶杯生产与中草药种植的有机结合等。林场一直严把特色干菜生产的产品质量关,想方设法广泛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并喜爱上这一优质产品。林场鼓励职工种植黄芪、赤芍、兴安雪菊等中草药,配合采集的野玫瑰等药食同源植物,加工制做隐茶杯,这个创意产品改变了传统待客的烦琐沏茶工序,倒入杯中的是水,喝到的是浓浓的香茶,给饮茶者带来了卫生、洁净、惬意的享受。如果你对CS对抗战感兴趣,也来古源吧,林场在紧邻的G111国道旁建立了CS野战基地,该地被松岭区武装部确定为民兵训练专用场地,去年又被来自北京的一家摄制组选中,成为反映森林专业扑火队员生活影片《逆火奇兵》的重要取景地。
心有所思,行亦随之。连续几年来,古源林场咬定目标不放松,凭借实干开辟了一片生机勃勃的产业发展热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还会有一番多业并举、兴旺发达的崭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