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网讯(李云田 记者马朝林)在最北矿区,齐冬冬作为第一采区检修所的负责人,以其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被誉为“心脏修复师”。工作中,他总是冲在最前线,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齐冬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技术与勇气的传奇,更是对职业忠诚的生动诠释。走进他的世界,了解这位不平凡的矿山英雄。
故障现场的“急先锋”。2025年4月,古莲河矿业有限公司第一采区工作现场,一台价值六百余万元的小松挖掘机突发“半身不遂”——行走液压系统出现严重泄漏。检修所负责人齐冬冬带领团队迅速进入弥漫着液压油气味的现场,犹如外科医生般精准定位“病灶”:磨损的油管裂缝正以每分钟3升的速度泄漏。发现矿区库存缺乏备用零件后,齐冬冬迅速采取了“双线作战”策略,关闭液压箱阀门,将泄漏压力转移,漏油存入油桶经过滤再次使用,一边跨矿区紧急调件。经过6小时在寒冷的夜晚坚守岗位,当挖掘机重新挥动铁臂时,齐冬冬沾满油污的工装已结出冰霜。
变速箱里的“精密手术”。在修筑运输动脉的关键时刻,推土机突然出现异常,仿佛“高烧抽搐”。齐冬冬钻入温度高达40℃的发动机舱,指尖在油污中翻飞。更换滤清器后抖动仍未消除,他果断转向变速箱。面对精密如钟表的行星齿轮组,这位东北汉子带着团队,在零配件图册和厂家视频指导下,使用自制工具完成了齿圈垫片0.03毫米的精准更换。连续48小时的“拆机—清洗—调试”循环,使这台“钢铁巨兽”,再次咆哮着碾平冻土,恢复了正常作业。
零下30℃的“血管缝合”。去年腊月的一个深夜,运煤线路被一辆故障车截断。齐冬冬顶着凛冽的白毛风赶到现场,发现水箱焊缝开裂如同蛛网。由于没有专业焊枪,先加入水箱堵漏剂再调配特制低温密封胶进行多层涂抹作为“针线”,在-25℃的严寒中反复试验封堵角度。当运土车重新启动时,他呼出的白气在防寒面罩上凝成冰花,而运输线的“血液”则再次顺畅地涌向远方。
从装载机司机到“设备急救队长”,18年的矿区生涯让齐冬冬练就了一手“听诊设备”的绝活。他常说:“设备停摆一分钟,矿区损失上千元。”这位40岁的检修所负责人,用沾满油污的双手确保第一采区的钢铁动脉持续搏动,诠释了新时代矿山工人的精神与工匠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