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5月13日召开的全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推进会观摩示范区,绥化市北林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智能化育苗温室绿意盎然,一株株嫩绿的水稻秧苗整齐排列在育苗床上,工作人员正穿梭其间,仔细查看秧苗的长势。目前,这些秧苗进入了三叶一心期,高度也达到了14厘米,正式进入插秧阶段。这次现场会突出“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主基调,以科技赋能粮食单产提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现场会上,北林区通过水稻、玉米、大豆三个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的现场展示,呈现出在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促进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方面取得的成果。
水稻育苗
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智能管家”护航水稻生长
盛昌种子繁育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卢国臣介绍,秧苗长得好,离不开智能化育苗温室这个“智能管家”。棚室里的电子显示屏可以实时监测到温度、湿度、光照、土壤酸碱度和微量元素等数据信息,风控系统、采光系统、喷淋系统随时进行智能调控,5G技术的应用使大棚的管理更加高效、精准,确保秧苗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中。“以往传统育秧,主要靠人工经验判断,效率低不说,还容易受到天气等因素影响,导致秧苗质量参差不齐。现在有了这套智能化育秧系统,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力,而且育出的秧苗出芽率高、生长整齐,为水稻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卢国臣说。
无人机作业
记者注意到,在示范区水稻种植基地,无人驾驶插秧机正沿着北斗导航系统预设的路线匀速前行,插秧机驶过之处,一株株秧苗以均匀的间距被精准插入泥中,深浅一致、行列笔直,水田中迅速“绘”出规整的绿色网格。“过去人工插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现在一台高速插秧机每天能作业50亩左右,车上配备的北斗导航系统能让行距误差控制在1厘米以内,既节省秧苗又保证后期通风采光,为水稻增产打下基础。”卢国臣介绍道。
据了解,北林区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今年预计亩均产量600公斤左右,亩均效益350元左右,比常规种植水稻亩均增产60公斤以上。
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种子穿上“防护衣”
在北林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设备,金黄的大豆种子源源不断地进入拌种机,经过与精心调配的种衣剂充分混合,一颗颗种子都披上了一层均匀的“防护衣”,为大豆高产稳产和黑土地保护注入新动能。
大豆种子包衣后播种
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站长宋显东介绍,用药剂进行种子包衣,主要防治大豆根腐病等苗期的病虫害,可以显著提高大豆种子的抗逆能力,有效减少由于低温干旱可能条件下引起的粉籽现象。而大豆根瘤菌种植也可以有效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培肥地力,促进大豆产量的提升。
与大豆种子包衣技术和根瘤菌接种技术相辅相成的,是大垄密植的种植方式。北林区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采用110厘米大垄,垄高18厘米,保墒镇压,采用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垄上种植大豆2行,亩均播种密度2万株,较常规小垄增加2000株,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增产奠定基础。
大垄密植
北林区东富镇党委书记张久一介绍:“大豆大垄密植技术每公顷保苗大概在30万株,目标亩产在280公斤左右,通过增加株数和加强管理,亩均增加效益384元左右,今年我们东富镇落实大豆大垄密植面积大约是2030亩。”
玉米单产提升示范区: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促增产
走进新华乡康英华农业种植合作社的耕地,3台播种机轰鸣运转,正在田间匀速前行,进行玉米播种作业。该合作社理事长康英华介绍:“我们从五月初开始,每天播种320到350亩左右,现在新型的播种机精准度比起以前提高了很多,大大提升了播种效率。”先进的机械设备为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动力,而粮食产量的提升还需“良种”、“良法”来配套。康英华选用了适宜该地块大垄双行密植栽培模式的玉米品种,每亩产量可达2000斤。
水肥一体化
在北林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监测设备正在对已完成播种的地块进行“病、虫、墒、气、苗”五情监测,工作人员在水肥一体化首部枢纽控制台前轻点屏幕,肥料搅拌桶便开始高效运转,将水肥充分混合均匀。黑龙江农田卫士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崇介绍,水肥一体化智能设备可以给作物及时补充水分,做到精准施肥,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提高水肥的利用率,促进增产增收。通过“五情”监测,工作人员可实时查看地块情况,科学分析作物在当前生长阶段所需的肥料种类及用量,并通过操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系统,精准调控,将水肥供应到田间,确保玉米茁壮成长。
玉米密植播种
据了解,北林区玉米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区共种植玉米500亩,采用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预计亩产将达到1000公斤以上,亩均节本增效407元左右。据统计,2024年,北林区粮食总产26.92亿斤,增产0.94亿斤,实现“二十一连丰”。下一步,北林区将持续加强良种繁育应用,实施好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动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集成扩面,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北林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