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木耳。
□文/摄 李雷 本报记者 宋晨曦
夏日,正是豆角生长的好光景。连日来,驻村第一书记王秋阳入户走访的脚步格外忙碌,他已为村民联系好了收购企业,“只要大家把菜园子种好,销路不用愁!”看到脱贫户闲置的庭院被有效利用,王秋阳由衷地高兴。
今年,克东县170余名驻村干部坚守乡村一线,他们与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强组织、兴产业、富村民的实践中,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动人篇章。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在昌盛乡东兴村的煎饼厂,机器飞转,一张张煎饼新鲜出炉。驻村第一书记王树君和村民们一起忙碌着,信心满满:“咱这煎饼品质过硬,市场需求大!”面对煎饼车间规模小、无品牌制约销路的难题,省邮政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的王树君带领村“两委”外出考察学习。很快,在省邮政分公司32万元资金支持下,“金韵谷语”自主品牌成功注册,200平方米标准化加工车间建成投用,打通了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如今,煎饼加工、邮袋缝补、庭院养殖等产业多点开花,带动180名村民就近务工,“用手艺增收,靠勤劳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东兴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跃升至18500元。
宝泉镇富民村的木耳种植基地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村民老赵夫妇正忙着搬运、采摘。“我们年纪大了,外出不好找活儿,在家门口干点力所能及的事。”老赵夫妇将自家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在木耳基地打工已是第五个年头。省林业和草原局驻富民村第一书记马建军介绍,帮扶以来,该局累计投入1200万元,持续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基地,扩大种养规模,完善设施设备,推行订单式销售,形成多产融合格局。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富民村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2万元。
烂泥路变身水泥路,垃圾场成了小广场,盏盏路灯照亮夜晚……“以前可不是这样,垃圾污水乱倒,气味难闻。现在有保洁员定时打扫,环境大变样了。”81岁的老党员吴庆忠感触颇深。克东县畜牧局驻村工作队进驻后,积极协调,多方筹措资金627万元,集中改造泥草房228户,新建2600平方米文化广场,安装路灯,实现村内主次干道全部硬化。短短几年,贫困村脱胎换骨,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在蒲峪路镇光辉村的“积分超市”,62岁的党员志愿者万福友正用30分积分卡兑换心仪物品。黑龙江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刘家胜介绍:“‘积分超市’运行以来,累计协调师生员工捐赠物资超百万元,兑换积分80万分,极大提升了村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此外,工作队还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弘扬好传统 传承好家风”等评选活动,着力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近年来,玉岗镇忠良村注重保护挖掘红色资源,推动村级自筹资金10万余元建成忠良纪念馆,组建志愿讲解队,“纪念馆开馆以来,已吸引6400余人次参观学习,红色基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克东县总工会驻忠良村第一书记安长学说。
2023年以来,驻村第一书记董本勇巧借飞鹤乳业“万企帮万村”联系点优势,为石山村争取企业投资200万元,发展“上树鸡”“双跨猪”特色养殖项目。仅用一个半月,占地1.5万亩的特色养殖观光园便拔地而起,带动15名村民务工,人均增收2.5万元。
克东县驻村办负责人姜彦苹介绍:“2024年,全县驻村干部撬动各类资金超2000万元,参与打造村级特色产业145个,带动21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户户均增收近2000元。”
一支支过硬的驻村队伍,正与坚实的基层党组织一道,汇聚成推动克东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