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经济网讯(朱凤初)在大兴安岭林海深处,古莲河矿业有限公司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开发历程。从昔日开采煤炭的“黑色矿山”,到如今蓝靛果飘香的“绿色高地”,这家我国最北的永久冻土层露天煤矿,正以一场深刻的生态与产业变革,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开山采矿:冻土乌金的开发序章
1976年秋,达斡尔族猎民在月牙湖畔的一次偶然发现,揭开了古莲河煤矿的开发序幕。面对密林无路的恶劣环境,第一批建设者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历经14年艰辛筹备,于1991年建成年产60万吨的露天煤矿。此后数十年间,古莲河矿业逐步发展成为年产120万吨的现代化矿山,累计生产原煤超5300万吨,为大兴安岭林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能源基石。
作为“以煤代木”政策的重要实施者,公司每年生产的原煤替代了大量木材资源,相当于守护约38万亩森林,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也为大兴安岭生态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生态觉醒:从矿区伤疤到蓝果绿洲
随着主矿区资源濒临枯竭,古莲河矿业没有坐等终点,而是主动寻求转型。在“边开发边修复”理念指引下,公司选择寒地浆果——蓝靛果作为生态修复的“先锋物种”,开启了一场“黑色”向“绿色”的深刻蝶变。
蓝靛果耐寒、耐贫瘠,适应高寒环境。公司通过地貌重塑、土壤改良和植被重建,在短短两年内成功种植5万余株蓝靛果,形成26公顷的“蓝果绿洲”。昔日的塌陷区和植被退化带,如今重现生机,形成了“保水固土—养分循环”的可持续生态系统。
点绿成金:特色产业燃起新希望
蓝靛果的引入,不仅是生态修复,更是产业转型的“绿色金钥匙”。这种“果中贵族”花青素含量远超蓝莓,鲜果在京沪等地每市斤售价高达120元仍供不应求。公司优选“乌蓝”“蓝精灵”等明星品种,大力发展深加工产业,开发果酒、果酱、花青素提取物及美容产品,产业链不断延伸,增值空间巨大。
按照规划,未来蓝靛果种植规模将扩大至百万株,覆盖520公顷土地,预计年产值突破3000万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职工转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绿色答卷:党建引领绘就新画卷
在转型过程中,古莲河矿业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打造“最北煤矿党旗红”特色品牌,推动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智能矿山建设、绿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公司还建立了完善的职工服务管理体系,改善民生设施,提高职工福祉,不断增强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
从开山采矿到种果复绿,从“黑色资源”到“蓝色希望”,古莲河矿业的转型之路,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资源型企业的成功落地,也为同类地区的绿色振兴提供了宝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