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龙江新闻
增汇 减排 入市
​做好“三篇文章”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一男   2022-11-22 10:13:18

□本报见习记者 唐海兵

绵绵青山,茫茫绿海,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储库,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作为森林大省,森林面积达2100万公顷,居全国第2位,森林蓄积达到20.99亿立方米。据测算,森林植被碳储量达9.3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0%,位居全国第2位。

日前,我省印发《黑龙江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大行动”以确保实现“2030年前全省碳达峰”目标。其中还指出,要开展生态系统碳汇巩固提升行动,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森林培育,谋划开发碳汇项目等手段,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发挥森林“碳库”作用。

科学开展森林培育

做好森林增汇文章

“科学研究表明,树木每生长出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经理杨忠华表示,“双碳”工作涉及碳排放和碳吸收两端,能源、工业、废弃物处理和农业等领域都体现为净碳排放,只有林业领域体现为净碳吸收。因此,科学开展绿化,不断增加森林碳汇储量是“双碳”目标达成的有效方式之一。

作为省林草局直属单位,近年来,鸡西绿海积极探寻森林增汇方式。据统计,过去三年时间内,鸡西绿海造林总量达51100亩,其中红松经济林6100亩、三北防护林3400亩、国家储备林12200亩……有林地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覆盖率上升了两个百分点。

同时,鸡西绿海依托抚育补贴和国家储备林政策,完成中幼龄林抚育53800亩。据介绍,中幼龄林处于高生长阶段,具有较高的固碳速率和较大的碳汇增长潜力。进行中幼龄林抚育,可以使林分树种构成更加合理,林分更健康,森林资源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除常规造林及森林抚育工作外,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对采矿挖损地、石墨尾矿排放、煤矿矸石山等不同地形的工矿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3年内生态修复造林达1000亩以上,建设美丽矿区的同时,做好森林增汇文章。”杨忠华说。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做好森林减排文章

“森林不仅是天然的碳汇宝库,如果经营管理失当,也有可能成为巨大的碳源。”杨忠华告诉记者,毁林、滥伐、火灾等因素都可能将森林储存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导致森林变成碳源。因此,既要巩固森林碳存储,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森林碳排放量。

杨忠华表示,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打击侵占、毁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林地利用管理。其次要加强森林防灭火一体化建设,以“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手段,织严织密防火网络,全力防范森林草原火灾的发生。还要充分利用“林长制”及护林员的管护能力,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抓实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确保无重大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我们还要不断提升营林机械化水平,改进木材生产工艺,同时积极与省内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围绕林业碳汇技术创新,做好科技支撑,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排技术研究,力争在森林经营增汇、森林保护促汇、树种选育及更新、木产品固碳等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将鸡西绿海的森林资源打造成丰盈、持久、宝贵的‘碳库’宝藏,做好森林固碳减排文章。”杨忠华表示。

积极开发碳汇项目

做好入市交易文章

“我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出,要谋划开发碳汇项目,完善碳汇经济运行架构,健全碳汇经济支撑体系。这与鸡西绿海积极发展林业碳汇项目,进入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路径不谋而合。”杨忠华介绍,鸡西绿海自2021年着手谋划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已于今年2月完成了碳汇本底调查。3月,项目合作方北京天德泰公司根据公司的数据特点,将碳汇项目拆分为碳汇造林项目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两个项目,完成并提交第一版鸡西绿海林业有限公司《中国林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设计文件》。8月,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下发的各项要求,积极开展探索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方式。在省林草局的支持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林业碳汇开发是一项不改变原有林地、林木所有权、经营权、不依靠采伐林木、出售木材产品而获得经济效益的项目,不仅成本较低,还能将林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更具经济性与实用性,有利于推动林业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初步测算,鸡西绿海的年减排量约为16万吨,收益相当可观。”杨忠华说,鸡西绿海将稳步做好入市交易前的各项准备性工作,将生态建设成果及时通过林业碳汇这个金融产品转化行业发展的资金要素,将“绿水青山”转化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杨忠华表示,下一步,鸡西绿海将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框架下,紧紧围绕“碳库”目标,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巩固提升碳汇能力,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为建设“绿色龙江”,推进“生态振兴”贡献林草力量。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